年度盛典,今天在汉举行!

首页    新闻动态    公司新闻    年度盛典,今天在汉举行!

 
 
 
 
刚过去的2023年,英雄的武汉人民投身新时代新征程,为武汉的高质量发展挥洒汗水、贡献智慧、收获果实,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典型。一个个拓荒者、建设者、领军者和创新者,一位位道德楷模、大国工匠、巾帼英雄和青年先锋,构筑起一座城市英雄群像,凝聚和诠释着新时代英雄城市的精神——“不怕牺牲、勇于担当、顾全大局、甘于奉献”。
 
 
这一年,长江日报推出了“武汉群英会”栏目,持续聚焦和报道城市英雄,将他们的事迹介绍给千千万万读者。今天,长江日报将举办“武汉群英会”年度颁奖盛典,礼赞英雄、歌唱英雄,以期更好弘扬新时代英雄城市的精神风尚。这里,让我们再一次向这些城市英雄们投以注视,一睹他们的质朴与特别、不凡与伟岸,让英雄光彩照亮你我奋进不息的步履。

 

记者胡冬冬 摄

 
 
不怕牺牲
危难面前他们挺身而出“来不及想”
 
 
 
 
去年7月的一个清晨,月湖桥边的落水声打破了四周的宁静。“有人跳江了!”
 
在一片呼喊声中,市公安局硚口区交通大队一中队辅警韩靖从月湖桥上纵身一跃,衣裤都没脱,紧随着就跳入了汉江。他快速游到轻生女子身边,用手臂托起她的下颚,使其口鼻露出水面,然后调整好两人姿势,带着她往岸边游。离岸10多米时,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陈才斌也跳入水中,接力搭救女子上岸。
 
 
辅警韩靖纵身一跃跳入江中救人。通讯员杜泽文 摄
 
 
“当时情况很急,我没想那多,救人要紧。”蓝色制服湿透了,韩靖背靠着立柱,让呼吸平复下来。陈才斌好生佩服,夸赞韩靖:“桥有二三十米高,敢从那上面跳下来的人,不多!”
 
没有谁生而无畏,英雄之所以是英雄,是“没时间害怕”。
 
去年9月底的一个凌晨,有一名女子一时想不开,跳入东湖。值班辅警谢永胜毫不犹豫跳下,“拖回”了一条生命。这不是第一次救人,早在2022年,他曾两次跃入湖中施救。
 
“我没想那多”,这句话就仿佛是江城勇士们形成的默契,他们面对镜头接受采访,话都没几句,表达都极其质朴。他们更擅长用行动说话,用行动表达。
 
魏剑英是新洲区汪集魏咀村的支部书记。前不久,他在路上偶遇一女子晕倒在马路中央,马上跪地施救,成功把人救活。他学过心肺复苏的急救步骤,一只手按压女子前胸,另一只手不断捶打女子身体,只两分多钟,女子嗓子里的东西喷吐出来,人逐渐恢复意识。
 
魏剑英为女子做心肺复苏。视频监控截图
 
 
待专业急救人员和民警赶到,魏剑英悄然离开。他刚做过腰部手术,身体内还留有两块钢板。
 
有道是“自古英雄出少年”,武汉也涌现出了少年英雄。新洲女孩叶芸希还不到9岁,不仅懂得应急知识,还会在千钧一发之际正确运用。暑期的一天,她和几个小伙伴乘坐自动扶梯下楼,一名同伴的脚不慎被卡,叶芸希第一时间飞奔跑下扶梯底部,按下紧急制动按钮。整个过程不到10秒,为救助同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。
 
叶芸希跑到扶梯底部按下紧急制动。
 
这10秒看似简单,背后反映的是城市应急知识与家庭教育的现代性进步,凝结着“教育之功”。
 
无独有偶。去年11月5日,武汉地铁7号线湖工大站内,监控摄像头记录下惊险一幕:一名男子乘扶梯上行时不慎失足滚落,电光石火间,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李周滔冒险逆行,一把拉住了男子。伤者被送到医院,其父接到电话赶来,紧握李周滔的手连连致谢。
 
“就是本能反应,没出大事就好!”江汉区民权街综合执法中心巡查员杨新业、张德太,合力以“人肉”为盾牌,阻挡住下溜的面包车,看到这一幕的人无不为他们捏把汗。
 
那是去年7月5日上午,一辆停在民生路的面包车突然打溜,滑向路中央,眼看就要与对向驶来的出租车相撞。正在巡查的杨新业、张德太丢下手中的执勤工具,冲向面包车,伸出双臂死死抵住车头。在两人拼力拦阻下,面包车终于停下来。
 
杨新业、张德太死死抵住车头。
 
出手时有没有担心被面包车撞倒?杨新业摇头:“来不及想,拦住车是必须的。”他说,民生路位于武汉老城中心,行人多,其中有老人和小孩,万一面包车溜下来,后果才是不堪设想。
 
朴素的话语,透露出他们的笃实和勇毅。武汉的汉子们,心里想的是人们的安危,是这个城市家园的安全。或许这就是这座大江大湖之地的“江湖豪气”,英雄们把关于善良和无畏的故事写满三镇街头、村湾阡陌。危急时刻挺身而出,事成之后默默离去,多少人见义勇为却不留名。
 
英雄武汉,真是一城勇士。
 
记者胡冬冬 摄
 
 
敢于担当
创新赛道上他们勇猛跑出加速度
 

 

加快建设新时代英雄城市,武汉明确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,全市域、全链条、全社会推动创新发展。在一千多万市民中,专家学者、科研人员,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学习者、从业者,占到了很大比重。他们扎根武汉这片创业热土,为这座城市注入勇往直前、敢想敢干、百折不挠的创新创造精神。
 
“本事必须长在自己身上。”凃杰松这句话,道出了研究者面向科研高峰攀爬不辍的担当。他是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的专家,特种表面保护材料研究方面的学术带头人。
 
凃杰松正在进行航空航天专用刀具的涂层制备。记者刘斌 摄
 
大到航天飞机、高铁零部件,小到智能手机配件,都要经切削刀具“啃咬”才可能完成,刀具堪称工业母机的“牙齿”,以往这些“牙齿”都需要进口。凃杰松夜以继日泡在实验室里,一门心思要造出强健的国产工业牙齿。13年下来,如今国内刀具市场上,由他们研发的国货产品已占据1/3。凃杰松带队研发出来的产品工艺,是补缺口、强短板的雄心创造出来的。
 
“因为没人做过,才更要有人去做。”这是武汉市劳动模范、华工激光3C电子事业部副总经理杨立昆的感悟。他锐意改进焊接方式,让激光光斑在焊接时“摆动”起来,大大提升了焊接质量。该公司打造出的新型激光焊接设备,已批量交付200多台订单,预计将带来上亿元销售收入。
 
杨立昆在察看设备生产情况。记者史伟 摄
 
工作15年、获得39项专利的杨立昆告诉长江日报记者,他们这个“毫米空间”里挤满国内外的研究者,“武汉人敢挤进去竞争,本身就是一种担当”。
 
有人勇立潮头追光,也有人在漆黑里举火。
 
23年前,武汉理工大学潘牧教授带队,投身燃料电池研究,成为这方面最早的探路者。当时,国内氢燃料电池方面的研究刚起步。2006年,该团队完成“低铂、高效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制备技术及应用”项目,获得2021年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。2007年,相关膜电极产品为沃尔玛、亚马逊等巨头装备了数万台燃料电池物流叉车。该团队2018年成立专业公司,自主研发膜电极出口,迄今已打入美、德、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,实现了从国内向国外的“反向输出”。
 
立足“四个面向”抓创新,武汉科研人员事不避难、义不逃责,大胆干、勇猛拼。
 
唐奇林采用“专利导航分析”,帮助众多企业规避一个个专利壁垒,确保了高端光学检测仪器的国产化供应。他是武汉精测电子集团知识产权部负责人,其奋斗目标是让中国泛半导体都用上“中国标尺”,确保“中国精度”供应链安全。
 
唐奇林。
 
 
“如果没有人带头去做这件事,那么,就像三体人‘锁死’地球科技一样,中国的这整个行业都将难以发展。”话语之间,唐奇林展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气魄。
 
智能网联汽车工程师别韦苇也是一员闯将,她摸索车厂与图商之间沟通“行话”,实现不同专业语言间的灵活转换;健民药业药物研究专家赵刚把“一碗药汤”变成“一颗药”,一举打破了湖北省创新中药25年的“零纪录”……
 
别韦苇正在与同事测试新款车。记者喻志勇 摄

 

在武汉这个创新策源地、集聚地,勇于创新、敢于担当的故事每天以崭新的面容发生,一个个“创新英雄”推动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成长,加快着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,催促着数字经济迅猛发展,让创新大武汉的面貌每天不一样。
 
 
顾全大局
他们为人做事总为社会集体着想
 
 
识大体、顾大局,这是英雄的武汉人民的品质。他们历来襟怀开阔,谋事干事成事志存高远。
 
 
去年9月的一天,我国第28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又一次从武汉启程。60年来,一批批针灸医生先后接力,一支近乎永驻阿尔及利亚的医疗队不间断为那里的人们提供“针”情援助。
 
“工作环境艰苦,语言不通,饮食不便,有时局势还有些紧张。”首批援阿医疗队成员、90岁的湖北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徐贤泽回忆,他随队在阿尔及利亚一待就是两年半。他回到武汉后,同事王全奇医生接过了他的接力棒。
 
徐贤泽救治阿尔及利亚儿童。
 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年间,成千上万的武汉“筑路人”投身其中。由武汉人、武汉企业参与设计建设的世界级共建工程,遍及基础设施、装备制造、新能源、生态环保、现代农业、援外医疗等各个领域,为各国人民带来福祉。
 
封有德就是其中一位建设者。他来自中交二航局海外事业部,施工足迹遍布24个国家和地区。在以色列“七大奇迹”之一的阿什杜德港,他带领中交二航局建设团队与10米高的海浪搏斗,提前一年半建成了标杆项目。
 
封有德的海外施工足迹,留在了24个国家和地区。记者李永刚 摄
 
 
他们研发出的海上碎石桩施工专用平台系统,使全天候海上作业成为现实,与此同时还能大大节省施工成本,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
 
“群众利益无小事,小事不理成大事”——对这个话,全国模范调解员易庆洪有着深刻的理解。他扎根基层司法所13年,用耐心和真情化解了一件件矛盾纠纷,赢得了群众的敬重。
 
易庆红在盘龙城天汇社区调解工作室里与当事人交谈。记者李永刚 摄
 
 
三年前,易庆洪开始担任盘龙城司法所所长。至今,他带领团队调处矛盾纠纷6450多起,化解信访积案15起,总涉案金额1.8亿余元。
 
根向下扎得越深沉,枝叶向上就长得越茂盛。“90后”姑娘林菁菁是东湖风景区城乡工作办事处的干部,为了锻炼自己独当一面的能力,2022年冬天,她主动请缨去东湖景园社区实践。上门入户,穿梭楼栋,她与一个个社区居民攀谈聊天,倾听老百姓的酸甜苦辣……历经磨砺之后,她越发出落得干练大方。
 
林菁菁和社区里的小朋友聊天。记者彭年 摄
 
 
政法战线上的张文昌也深具一种“反向魄力”。2023年,他辞去茅店派出所副所长职务,重回社区当起民警。“这不是一个冲动的决定”“我感觉是时候下去了”,他的决定是严肃思考的结果。
 
张文昌上门给居民宣讲预防电信诈骗知识。记者史伟 摄

 

 
重新回到战斗过的基层,张文昌潜心做好与群众面对面的琐碎工作,“这里更能展现我的长处”。他回到基层之后,社区扰民一年多的广场舞噪声消失了,他撰写的“消音思路报告”下发到区分局各个派出所,成为样板。
 
也有人放弃城市高薪和便利,把乡村振兴的“论文”写在大地上。
 
程攀是一名水稻育种技术员,外貌看上去比农民更像农民。硕士毕业后,他就投身于蔡甸永安一个都市农业基地,从事水稻育种。这一干就是12年,他和团队先后培育出了3个优质新品种。
 
程攀在察看稻穗籽粒的充实度和落色。记者史伟 摄

 

 
因为每天要下田,程攀与家人聚少离多。他也曾想过回到中心城区,换个实验室里的工作,把妻儿接到武汉一同居住,但这个念头很快就打消了。“我选择留下,选择继续这样的生活,不仅因为我喜欢,更希望发挥自己的专长,实实在在做点成绩。”
 
江夏区湖泗街道夏祠村,鱼翔浅底,水草摇曳。
 
轻舟上,华农在站博士后、33岁的张秀梅与粼鳞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同事谈论着补栽水草的事。“湖水煮湖鱼”味道鲜美,深受消费者欢迎,其关键是要有上好的水质。张秀梅创造出“独家武器”——鱼草平衡生态技术,既保护了水质,又提高了水产品质。公司就近劳务用工,给村民带来百多万元创收,村民朋友的干劲大大被激发。
 
张秀梅(右一)展示手中的小龙虾。记者何晓刚 摄

 

 
一开始说是借调几天,实际上这一待就是6年——武汉经开区汉江村的“村医”刘志强,留下来的原因只有一个,这里的乡亲们离不开他。跟城市比,乡亲们看病难的问题更迫切,他们需要健康的“守门人”,刘志强愿意也胜任这个角色。
 
刘志强医生上门随访。记者胡冬冬 摄
 
 
到需要的地方去!在群众无声的呼唤下,没有谁强迫,一切靠自觉。自觉背后的动力是初心使命,这是顾全大局、投身基层的武汉英雄们的自许与追求。
 
 
甘于奉献
他们享受每一次付出造福群众
 
 
 
东西湖区走马岭街道,一座220千伏的高压铁塔处,王攀穿着屏蔽服,戴着绝缘手套,坐在升降机里,登上离地40多米的铁塔顶部。他把绝缘子串和导线连接部一一加固,动作娴熟麻利。10分钟后,他下到地面,黝黑的脸庞挂满汗珠。这样上下作业的过程,一上午他要反复多次。
 
王攀对绝缘子串销钉进行加固。记者刘斌 摄
 
 
王攀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,在国网武汉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分公司做运检。他的许多同学都是“坐办公室的”,但他不觉得自己另类,爬电线杆也并不屈才。“扎实掌握一线技术,是很特别、很难得的经历。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岗位,把个人价值尽情施展出来。”6年多来,王攀巡视线路1万多公里,发现缺陷隐患300多处,带电作业近百次,攀上高压铁塔的总高度超过珠峰。
 
和王攀一样,罗贤也在一线岗位上取得了响当当的成绩。
 
罗贤是中船集团武昌船舶制造的专家里手,作业时会全副武装。可即便穿着长袖,偶尔还是会有火花“钻空子”,溅到他的皮肤上。挽起衣袖,罗贤手臂上的伤疤像星星一样,斑斑点点。
 
罗贤指导徒弟电焊技术。记者何晓刚 摄
 
“为了避免焊缝漏点,作业要一气呵成,中间不能有停顿。如果被烫着了,把注意力放在焊接部位,很快就没感觉了。”多年来罗贤获奖无数,但在他眼里,手臂上的焊疤才是最实在的证明。
 
在这一个个甘于奉献的英雄看来,奉献不是吃亏,更不是“苦难记忆”,而是脚踏实地,是一件件快乐的事。他们享受每一次的付出。
 
驱车9个多小时,翻山路、蹚村道,武汉市道德模范、中欣建设集团董事长喻友旺的儿子喻星,接替父亲奔忙在助学路上。这一次目的地是恩施州鹤峰县。他把30万元助学金送到100名困难大学生手中,并叮嘱孩子们:“有困难再来找我。”
 
喻友望为大学生捐赠学费。记者胡冬冬 摄
 
 
31年捐款7000余万元,资助了17000多名学子,喻友旺是一位播种人。他把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撒向广袤的大地,看到了开花结果。当收到2000余封孩子们寄来的信,他打心底感到欣慰。他看到的是孩子们成长的轨迹和实现梦想的喜悦,这成了他助学行动的动力。
 
即便微光再弱,也要将它洒向生活。来自沈阳的东北小伙张宝剑是一名新武汉人,来武汉送外卖3年,不仅带着骑士小分队在这城市安稳了家、扎牢了根,还将“副业”跑得火热——他打理了“骑手驿站”,让外卖员及其孩子们在这里温暖相聚、共享天伦之乐。
 
张宝剑在街头为户外工作者送水。记者胡冬冬 摄
 
他还自掏腰包做公益,夏日里一天骑行20公里,送冰水到熟悉的外卖站点;或者将冰水放到自己的后备厢,车停街头,供路过的户外高温劳动者取用。对他而言,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,但看到人们喝冰水时的畅快,他觉得这点钱不算什么。
 
在武汉,看似平常的每一天,有着不平常的故事在演绎、潜行。
 
夜晚,乘坐轮渡的游客为美丽江景欢呼雀跃时,轮机舱的朱剑长年藏在船底,在机器轰鸣中黑汗水流。身为武汉文旅集团利记轮渡公司轮机长,他要时刻保证船况良好。
 
朱剑在轮渡机舱调试设备。
 
“一到船舱就进入高度集中的工作状态。”朱剑说。从早上第一班船开班,一直到晚上收班,全天超过17个小时守在轮机舱,时刻紧盯着发电机、轮机的仪表盘。“耳朵都竖起来了,生怕漏了一点机器运行的异常响动。”待忙碌的一天结束,朱剑钻出底舱,长江两岸灯光已熄,喧闹归于静寂。但与祖辈、父辈和长江一起,书写这波澜壮阔的时代,朱剑感到自豪。
 
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故事,最是直击人心。东湖中学物理老师程启明从教40年,手写教案不辍,40年下来积累了100本教案。蝇头小楷端端正正写在书页上,每本教案约有5万字。
 
程启明教师在上物理课。记者彭年 摄
 
在记者眼中,程老师犹如银发少年,始终面带微笑。一聊到课堂和孩子,他眼中就放出热力洋溢的光彩。
 
 

英雄的城市,城市英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;英雄的人民,城市英雄是有血有肉的人的集合。

 

他们来自街头巷尾,没有三头六臂,却影响着四面八方。他们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步履,镌刻着、实现着、丰厚着英雄城市的品质。

 

他们的事迹不一定惊天地、泣鬼神,也不见得成就了大绩大业,但他们日拱一卒,锲而不舍向前,一锤接着一锤敲,促进着我们城市的日新月异,奏响着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一路凯歌。

 

因为朴实、平常、常在,这些城市英雄的所作所为,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示范。他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,吸引更多的武汉人加入他们、成为他们。

 

 

长江日报出品

采写:记者刘克取 李慧紫

统稿:刘功虎

视频:文案|翟兰兰 摄像|余倩 刘雍涛 孙大卫 王熠卓 周超 史伟 剪辑|刘雍涛 调色|余倩 配音|徐佳 信源|杨枫 余睿 宋磊 金文兵 张珺

编辑:喻鑫 叶凤

校对:熊琳琳

(转自长江日报)

 

2024年1月8日 09:09
浏览量:0
收藏